至曰格物即格礼之器数仪节,是宋儒以格物为穷理者,次仲以格物为考礼,寻之故训,其果若是乎?次仲十年治礼,考核之精,固所擅场,然必装点门户,以复礼为说,笼天下万世之学术,必使出于我之一途,夫岂可得?此皆当时汉学家意气门户之见驱使然,亦不必独病次仲也。
与国人交,止于信,[26]其对人伦关系主体作了对等性的要求。盖‘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谕父母于道,方是孝。
舜的父亲瞽瞍愚蠢顽固,听信后妻之言曾数次要谋杀舜,可是舜一如既往地善待父亲,结果瞽瞍被感化,家庭关系回到了子孝父慈的状态,给当时的人树立了孝亲的榜样,社会风气也为之好转。舜成功改变瞽瞍的事例,说明天下无不可事之亲,只要子女坚持行孝,父母无论怎样愚顽,都会变慈。[19]显然,在人伦关系中,人的权利义务只能由天分决定,不能僭越和破坏。[34] 《朱子语类》卷二十。然而,对等性并非朱子人伦关系的重点,朱子更强调人伦关系中卑幼对尊长的宽仁、顺从义务,以求维持人伦关系整体的存续与稳定。
[25]二、朱熹的三纲人伦具有对等性,但更强调差等性朱子没有否定人伦之间关系的对等性,这一点继承了先秦儒家以来的传统。凡以下犯上,以卑凌尊者,虽直不右。首先,与李翱一样,凌氏也是持儒家的价值立场,其复礼之目的亦是重光儒学。
这种先验的道德禀赋或本心可以具体化为仁、义、礼、智。二、凌廷堪复礼思想的内涵礼在凌廷堪学术思想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贯穿其学术思想体系的关键和灵魂。他在对古今学术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从而建构起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钱穆说:盖次仲分言情、性,以性为具于生初,情则缘性而有,实即宋儒先、后天之辨也。
实际上,理学家的世界并不缺乏礼学,他们建构的抽象理论,是为了给事功和道德提供意义的来源,也就是所谓的本体与工夫的关系。……是智与信皆所以由礼之具也,所谓德也。
【5】程氏所言学的内容,可谓无一不关乎礼。程氏强调礼的重要性,是基于他对心、性、情、意、念各种概念和范畴的界定而来。……无端于经文所未有者,尽援释氏以立帜。其于《大学》说‘明德曰‘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说‘至善曰‘事理当然之极,说‘格物曰‘穷至事物之理。
当其时,亦必有一二人矫其弊,毅然而持之。《论语》记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说:绘事后素。一、凌廷堪的学术理想与其复礼思想的提出凌廷堪对于古今学术了然于胸。从篇名及篇数就可以看出,凌氏《复礼》是仿李翱《复性书》而作。
……学士相见之礼自初见执贽以至于既见还贽,而朋友之信昭然也。何也?圣人之道本乎礼而言者也,实有所见也。
在他看来,人有先验的道德禀赋,因此人性本善,夫人之所受于天者,性也。出言不以礼,弗之信矣。
凌廷堪认为理学家对一些概念和范畴的界定是错误的。(《复礼下》,《凌廷堪全集》第一册,第18-19页)凌氏于此对理学建构的过程和学者的心理作了探讨,进而指出理学的禅学倾向。(《复钱晓徵先生书》,《凌廷堪全集》第三册,第215页)礼之所以为五常的纲纪,是因为五常中仁、义、智、信是抽象的,唯有礼是具体的、实有的。6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673页。此书五易其稿,前后长达二十二年,可谓凌氏呕心沥血之作,在中国礼学史上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学术影响,钱大昕称尊制一出,学者得指南车矣【15】,阮常生也说《礼经释例》……其功不在后苍、大小戴、庆普诸人之下【16】,梁启超说凌次仲的《礼经释例》……其方法最为科学的,实经学界一大创作也【17】。性之所固有者,善也(《复礼上》,《凌廷堪全集》第一册,第13页)。
凌廷堪认为礼可以节情复性。凌氏说:然则修身为本者,礼而已矣。
钱穆说:夫徽歙之学,原于江氏,胎息本在器数、名物、律历、步算,以之治礼而独精。因此,凌廷堪对理学家思想世界中理与礼的关系的看待并不公允。
以是为辟异端,而不知阴入于异端也。凌廷堪认为礼与事、仪、物相关,不似佛老空言心性,因此儒家的复礼与佛老心性之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子夏说:礼后乎?朱熹认为后素为后于素也,惠栋、戴震等人皆以朱说为是。(《复礼上》,《凌廷堪全集》第一册,第13页)虽然情缘性而生,但是性本至中,而情则不能无过不及之偏,非礼以节之,则何以复其性焉?(《复礼上》,《凌廷堪全集》第一册,第13页)凌氏遂主张以礼节情,进而复性。在五常之中,凌廷堪格外强调礼的重要性。《礼经释例》是凌氏的代表作,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事功和道德并非末务,而是理论在现实中的落实。
李翱《复性书》导引出一种新的儒学形态——宋明理学,这种新的儒学形态对中国宋代以来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风俗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若没有礼,仁、义将无法体现出来,仁、义必须借助于礼,才能为物、为形。
理学家仅从观念的角度来看待慎独,没有看到慎独与礼的密切关系,故堕入禅学。不仅如此,其理论性和思辨性与宋明理学相比也是有差距的。
性至微也,而礼则显焉者也。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54页。与此类似,五常之中的仁、义、智、信必待礼而后有节。四、结语钱穆先生说:窃谓近代学者每分汉宋疆域,不知宋学,则亦不能知汉学,更无以平汉宋之是非。
经过两宋时期学者的努力,李翱复性之目的可谓变成了现实。而崑山攻姚江不出罗整庵之剩言。
治汉学者,欲专以一‘礼字代之,其事不可能。在此思想转向之过程中,礼学大师凌廷堪实为一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也是当时被公认的主要儒学理论家。
由此可见,凌氏的学礼复善说是在广泛参考前人之说的基础上而成。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